
坚持“三个注重” 在推进文明家庭建设中发挥妇联组织优势——青海省妇联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青海省妇联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省妇联调研组
“寻找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弘扬家庭美德,传播文明家风” “美德在农家”“平安家庭”“廉政文化进家庭”……近年来,我省各地深入开展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家庭成员主动参与建设和睦文明家庭、倡导科学家教、弘扬良好家风,一股清新、温暖的文明之风正拂面而来,一个个弘扬家庭美德、体现文明风尚、诠释幸福内涵的种子在青海大地上落地生根。
“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家庭是妇联组织传统工作阵地,妇联组织在家庭工作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从50年代开始,妇联组织就发起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延续至今已形成了以和谐文明家庭创建为主题的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廉洁家庭、三好三爱家庭、美丽小庭院(居室)等一系列独具特色、深受广大家庭欢迎且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家庭工作品牌。2014年以来,又创新活动载体,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建设家庭文明建设体系,努力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品牌。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家风家教工作,提升家庭文明素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根据家庭需求,以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家风家教工作,吸引了广大家庭参与。开展“讲好家庭家教家风故事?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之歌”活动,通过“每个市州至少创建3个,每个县(区)至少创建2个,每个乡镇至少创建1个活动示范点”的“321”工程,“一带十 十带百 百带千”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千百万的妇女宣传员、百姓宣讲员,通过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开展的万余场“妇女之家大讲堂”“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原盛开活动走进妇女之家”“道德讲堂走进妇女之家”“最美家庭事迹巡讲走进妇女之家”“生态文明建设走进妇女之家”的“一讲堂四走进”活动和各种“最美家庭”故事宣讲会,广泛宣传最美家庭的典型事迹,引导更多的家庭参与到文明家庭创建中来。编印《家和万事兴》《家庭 家教 家风》《家训 家规 家事》最美家庭故事汇系列丛书,省委书记王国生撰写了读《家训 家规 家事》一书有感,写到:“多年以来,省妇联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钩沉和搜寻群众中发生的家教家风故事,并把它们汇编成书。他们无疑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如今,追求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追求幸福已经逐渐成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努力方向,为家庭文明建设培植了丰厚土壤。
(二)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激发家庭正能量。寻找活动不定标准、不设门槛,谁家最美群众说了算,采取群众自荐、互推互评、共同分享、参与评审等方式最大限度吸引群众参与;探索连接融合的最佳路径,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社会转型中的枢纽作用,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把寻找活动深入到每个家庭,全省4000多个城乡“妇女之家”、机关、企业、部队、学校创新开展晒家庭幸福生活、议家风家训家规、讲家庭和谐故事、展家庭文明风采、秀家庭未来梦想等接地气的活动7000余场次,发放张贴活动宣传画、宣传标语、倡议书等10万余份,晒家庭照片万余张,亮好家风好家训2000余条,建“最美家庭”光荣榜千余个。全省110万群众直接参与线上线下“寻找”活动,涌现出“最美家庭”近7000户,95户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和提名家庭荣誉称号,千余户家庭被评为青海省“最美家庭”和提名家庭。寻找活动充分激发了广大家庭的内在自觉,让广大家庭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提升。
(三)创新家庭教育 营造社会好风气。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观养成的起点。为了“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为孩子建好“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省妇联准确把握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引领妇女以文化人、以学兴家。在广大家庭中开展“我演我家”家庭情景剧推选展播、“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以及以“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为主题的“好爸好妈好家风”宣传展示等活动,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母亲课堂”,引导广大家长特别是母亲在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传递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引领亲子阅读风尚,教育儿童传承和弘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明事知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联合省教育厅等9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年—2020年)》,明确了我省“十三五”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着力打造“家庭教育进社区进乡村”服务品牌,在全省创建了106所省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逐步形成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家庭教育社会化工作网络。培育更多社会组织面向留守、流动、单亲、残疾等特殊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关爱帮扶。近年来,共举办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40余期,培训家长及监护人6000余人次,发放《留守儿童家长手册》《春蕾计划护蕾行动》《亲子阅读指导手册》3万余册,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和谐交流的平台。
(四)开展生态文明家庭创建,提升群众环保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打响妇联绿色工作品牌,引领广大妇女和家庭踊跃参与“碧水蓝天行动”和“家园美化行动,实施了“保护三江源 建设美丽家园——巾帼在行动”“践行绿色生活 建设美丽家园——巾帼家园美化清洁行动”等活动。相继召开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玉树行动年 玉树市巾帼家园美化行动”动员部署会、“保护三江源 建设美丽家园”现场观摩会;与省环保厅联合开展“践行绿色生活 建设美丽家园——巾帼家园美化清洁行动”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家庭“五进”活动,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身体力行传播生态保护理念,践行绿色出行、绿色健身、绿色消费等低碳生活方式,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作出积极努力。深化绿色家庭、低碳家庭、美丽小庭院(居室)创评活动,对全省万户美丽小庭院(居室)进行实名制命名,选树千余户美丽小庭院(居室)示范户,启动美丽小庭院(居室)展示活动,在青海妇女网、青海妇女微信平台、官方微博对美丽小庭院(居室)进行展播,进一步促进个人身心和谐、家庭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营造绿色生态环境,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贡献了力量。
(五)加大家庭关爱服务力度,提升家庭幸福指数。探索建立有利于家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动员社会力量和巾帼志愿队伍共同关爱救助特困家庭、留守家庭、流动家庭等特殊群体。大力实施农牧区贫困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近90万名妇女接受免费检查,已对754名贫困“两癌”患病妇女每人给予了1万元的救助。多方协调争取支持,筹资实施母亲水窖、母亲邮包、春蕾计划、励志助学等30多类公益项目,切实改善了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积极开展送培训到基层活动,在农家门口培训妇女,提高农牧区贫困妇女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创业致富创造条件,帮助贫困人家创建和谐幸福家庭。
(六)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凝聚家庭力量。通过开展家庭文化活动,激发家庭活力,凝聚家庭力量,树立健康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针对不同层次家庭文化需求,探索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和家庭文化活动的新路子,举办家庭文化艺术节,通过家庭厨艺才艺比赛、民间刺绣大赛、社区欢乐嘉年华以及“社区一家亲”论坛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示新时期文明家庭的新风采。深化“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在党政机关开展了“树清廉家风 创最美家庭”主题活动和“清风正气传家远”家庭助廉行动,通过领导干部亮家训、廉洁家庭大家谈,发出《家庭助廉倡议书》《廉政书信》,邀请干部亲属走进机关了解干部的工作,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图片展,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方式倡导官员家属当好“廉内助”,引导各级党政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带领家庭成员筑宾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
二、活动成效
(一)增强了家庭自信和幸福感。每个家庭晒幸福,秀梦想,在分享中展示自家的美丽,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家庭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积极变化,增强了自信心和幸福感。如:荣获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荣誉的祝方太一家,1995年7月,在全家人倡议下,一份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祝家《家报》试刊号问世了。《家报》成为全家人抒怀和练笔的阵地,成为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的桥梁。全家人还结合家庭特点,举办一系列家庭文化活动,如家庭摄影展,家庭大事记,并从1995年起举行家庭迎新年联欢会。“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我们互相体贴,互相关怀,同甘共苦,我有一个温馨的家……”。随着家庭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一曲谱写家庭文明建设的《家歌》也随即创作出来了,唱出了“家的故事”“家的味道”。
(二)促进了家庭细胞的自我修复。寻找活动让群众自已评荐最美。家庭成员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见贤思齐,启动了家庭细胞的自我修复,增强了自我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增强了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包容与理解,增添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意识。如:一场场全省“最美家庭”巡回报告会走进城市、农牧区,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最美家庭”故事,让现场观众或流泪、或微笑、或感动,许多群众讲到:“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更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榜样。”这些普普通通的家庭用生动感人的事迹掀起了全省各地争相传诵家庭美德的风潮。
(三)促进了性别和谐平等。一位父亲在分享时说:“我回家照顾女儿,支持妻子在外工作,我感觉很幸福。”触动了人们的心灵,逐步改变着人们“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看法,倡导了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共同建设家庭的现代观念。
(四)增强了社区认同和归属感。寻找活动宣传、参与、评议的着力点在城乡社区。“家文化”是联系每个家庭参与的纽带,是寻找个体共同价值感的最好载体。妇女和家庭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开展的集体活动实现了人际关系破冰,通过对邻里家庭文化和故事的认同产生敬慕、感动等情感体验,在活动中重建邻里意识、互助精神、产生了共同价值的碰撞,重构了社区的凝聚力,增进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西宁市城东区周家泉社区党工委书记冶华强介绍,“全社区1万余户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覆盖面达到了70%以上;以亲子参观、旅游、写生活动方式传授育儿经验;拍一张‘金婚’合影记录爱的坚守等活动,在辖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反响。使得家庭教育成为提升社区文明家庭建设的重要的力量。”
(五)淳化了社会风气。通过寻找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妇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者,自觉履行家庭责任、践行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活动开展以来,大家都以最美家庭为参照,自觉约束行为,孝敬双亲、关爱子女、追求文明、讲求和睦、互助互助的人多了。
三、工作启示
(一)要以和谐的家庭文化观为引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谐家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家庭美德,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要将全国妇联倡导的“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作为活动指导,同时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纳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强调男性参与,倡导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共同建设幸福家庭。
(二)要充分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评选不设统一标准,不设门槛,在推荐、评审等各个环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最大限度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唱主角,充分发挥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影响力,探索出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
(三)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枢纽型作用。妇联组织作为群团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枢纽型作用,才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为广大妇女和家庭服务。
(四)要争取强大的宣传资源和政策支持。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中,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宣传栏、LED显示屏、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载体,通过宣传条幅、快板、歌曲等形式,打通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培育良好家教家风,弘扬家教家风文化,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为推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
四、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家庭文明建设是个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相关,还与物质文明建设密不可分。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家庭文明程度越高,群众接受度越高,创建活动推进越好。对家庭建设的认识受家庭成员年龄、文化、技能、见识等方面的影响,参加社区活动年龄偏大的多、年轻的少;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巾帼志愿者作为家庭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参与面还不广,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还需要大力倡导。
(二)家庭参与度还不高,覆盖面还不够广。在推进农牧区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农牧区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快速的变迁,催生了庞大的失地农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群体,家中多数青壮年甚至50岁左右的人都离家外出打工,客观上弱化了家庭功能和家庭凝聚力。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不少家庭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发展压力,这些家庭更多精力放在维持生计,对参与家庭文明创建表现出滞后态度,也影响了文明创建工作的推进。
(三)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组合拳。虽然妇联组织长期坚持家庭工作,吸引了广大群众和家庭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妇联的家庭工作也存在瓶颈。主要表现在家庭结构复杂,需求多元,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而各部门配合协调不够,存在“各种各的田”现象,家庭工作流于“散打”状态。
五、今后思考及做法
(一)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家庭文明建设。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要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要注重发挥领导干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好的家风推动党风政风和社风的转变。
(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文明建设。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同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善于运用生活化的场景、日常化的活动、具象化的载体,(下转第32页)(上接第29页)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升华家国情怀,激发报国志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
(三)要更加突出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要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让最美家庭遍布大美青海活动,把活动设计得更接地气更贴生活,让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注重培树、宣传典型,以最美家庭故事汇系列丛书为教材,让全省百千万的妇女宣传员、百姓宣讲员通过“一讲堂四走进”等活动,广泛宣传最美家庭的典型事迹,引导更多的家庭参与到文明家庭创建中来,以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气候”。要抓住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拓展家庭教育空间,引导家长主动走进学校、融入社区,形成携手育人、共同树人的合力。
(四)要努力营造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面向社会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要大力开展群众性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在城乡社区搭建家庭服务和活动平台,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家庭建设的积极性。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打好“组合拳”,合力营造强大的社会声势和舆论氛围。
点点滴滴,汇流成海。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仅使全省各族各界群众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公民文明素养意识显著增强,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一个个文明家庭建设终将汇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发力。
要闻


工作动态
